县域新气象|平昌:打造江口青鳙种业“芯片”,小鱼苗能否“游出”大产业|平昌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西甲 06-15 阅读:33 评论:0

县域新气象|平昌:打造江口青鳙种业“芯片”,小鱼苗能否“游出”大产业|平昌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四川在线记者 陈秋吉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影报道

5月22日上午10点,当记者走进巴中市平昌县江口青鳙现代渔业产业园时,工人师傅正划桨驾驶着小木舟,向鱼塘中心驶去。

木舟上,按比例调配的饲料码放在两侧。随着工人师傅将饲料撒向鱼塘,“扑通”“扑通”“扑通”,一条条江口青鳙纷纷跃出水面,鳞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映出幽幽青色。

江口青鳙学名华鲮,在川内多分布于巴河、通河流域,常出没于岩石间隙中,是长江流域15种珍稀鱼种保护品种之一。

“这种鱼生长速度缓慢,3年时间才能长到150克,对水质、水温的要求都很高。”园区运营方平昌县道生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魏亨军说,随着巴河流域水电站的修建,以及渔民过度捕捞,使得这一鱼种数量急剧减少,“早年间很难在野生水域里发现它们的踪迹。”

改变,发生在2018年。

“2017年,江口青鳙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次年,平昌县发起江口青鳙抢救性保护。”平昌县水产渔政局局长李毅告诉记者,抓好保护的同时,平昌县引入龙头企业,人工培育养殖江口青鳙,做大鱼产业。

作为全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魏亨军购入30余斤野生江口青鳙种苗,流转1500亩土地,修建1200亩鱼塘;再将巴河水引入鱼塘,模拟野生自然条件,打造出适宜江口青鳙生长的环境。

随后,技术人员通过寻找优质孵化水源、定期监测水质条件、观察鱼卵变化,使得鱼群数量实现增长。据统计,目前养殖的种鱼已突破3万斤,人工孵化的鱼苗也从2019年的120万尾,到今年预计将达到1500万尾,增长12.5倍。

而在繁育技术上,园区与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针对江口青鳙的生长基因、抗病毒性、饲料配比等方面进行反复研究实验,攻克了人工养殖技术的部分难题,培育出的江口青鳙生长速度更快、抗病能力也更强。

行走在园区里,记者看到不同的鱼塘前都立有标识牌,上面清楚地记录着该鱼塘养殖的江口青鳙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而在养殖幼鱼的池塘四周及上方,一张细网将其紧紧包裹,防止鸟类啄食。鱼塘水面,四五块方形浮板上种植着水稻,长势喜人。“主要是为了调节温度。”魏亨军解释说,夏季高温时,浮板下的温度会低2—4°C,更适合鱼苗生长,还能吸收鱼塘里的氨氮,净化水质。一系列举措助力下,鱼苗的存活率已从40%提升至60%左右。

现在,源源不断的江口青鳙成鱼订单涌向园区,园区也在平昌县城里开了家江口青鳙生鲜店,除了销售给本地居民,还要发往成都、重庆、深圳、北京等地。仅去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千万元。

不仅如此,园区还通过“反哺”的形式,每年向巴河、通河放生鱼苗及成鱼,已累计放生40万尾鱼苗、3万斤成鱼。

鱼群数量的成倍增长,也让产业园区有了更大的规划。

近年来,平昌县将水产养殖业划入重要农业产业之一,提出要巩固提升生态水产养殖面积4.8万亩,推动江口青鳙现代渔业产业园争创市五星级园区。“未来两年,政府部门将助力园区创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基地,打造江口青鳙种业‘芯片’。”李毅告诉记者,同时在项目和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将在25公里外选址新建一座孵化池,作为第二水源工程。

“按照今年新孵化1500万尾鱼苗来测算,大概能存活800万—1000万尾,两年后生长至能售卖的成鱼,预估产值可达2亿元。”魏亨军说,还可以利用平昌县内闲置的200多座非饮用水库和山坪塘,通过投资架设网箱等方式,箱内养殖江口青鳙,箱外养殖花鲢和白鲢等,实现生态健康养殖。

魏亨军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完成100处水面改造,则可年养殖江口青鳙2000万尾,产商品鱼300万斤,产值能达到1.5亿元。同时,政府与企业将共同探索“地标品牌+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机制,开发研制鱼干、鱼罐头等附件产品,有望实现超3亿元的产值目标。

如今,巴河水清,鱼群嬉戏,一尾尾江口青鳙,正游出一个特色产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