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足球记忆

欧洲杯赛程 02-08 阅读:105 评论:0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赛如约而至。在这个盛大的足球节日中,让我们来重温一下近代天津关于足球的那一幕幕画面。

   

      天津早期足球运动的雄厚基础,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留下了值得骄傲的辉煌印记。

   

      “辫子足球队”的第一批球星

   

      天津华人对足球产生关注和兴趣,是在看到足球在外国士兵足上的跳跃时开始的。1860年,作为英法联军入侵津门的一个意外,现代足球运动,在国门打开、主权丧失的悲愤和屈辱中来到天津。来自现代足球运动发源地英国的士兵,在天津军营中修球场、打比赛,以足球为主自娱自乐。这项生猛、进取而又有趣的外向型运动,让部分中国人在比较中,开始有了对民族性格和体格的反思,诞生了想要尝试看齐的念头。

   

      1881年,由严复担任“洋文正教习”的北洋水师学堂,将足球纳入课程设置中的“操法”一科,并聘请英籍美国人担任足球教官。

   

      新学书院是一所教会学校,前身是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于1864年创办的养正书院。建校初期,爱好足球的英籍教师就在学校师生中推广足球运动,并常常临时组队与军营中的英国士兵进行比拼,这为学校的足球运动打下较好的基础。

   

      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一支学校华人足球队,就诞生在新学书院。这支足球队,最初是该校几个学生看到外国士兵的足球比赛,回到学校后进行模仿练习,自发组织起来的,共十一人。这批最早的天津球员身穿长袍马褂、脚踩高筒长靴、头上盘着辫子,一派旧式装扮。每每踢到兴高采烈的时候,他们就脱掉长袍马褂,头上的辫子也由于剧烈的奔跑从头上滑了下来拖在脖子后,因此又被称为“辫子足球队”。拖着辫子踢足球,毕竟不方便,新学书院的球员们在后来顺应时代,剪去了长长的辫子。

   

      在“辫子足球”精神的鼓舞下,新学书院也走出了天津第一批华人足球明星,比如丁煦春和袁庆祥。丁、袁二人都是天津市人,20世纪10年代就读于新学书院,在校期间都是酷爱体育的运动健将。丁煦春是校队的守门员,反应灵敏,动作迅速,因为把大门把得牢固,绰号“铁门丁”。袁庆祥是校队的主力后卫,踢球有力精准,脚头特别硬,人称“袁三响”。丁、袁二人均是运动方面的通才,袁庆祥曾获得过两届远东运动会跳高冠军,丁煦春则在1917年的日本东京第三届远东运动会上,以10.487英尺的成绩获撑竿跳高第一名。

   

      张伯苓在南开普及足球

   

      天津早期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普及程度较高的还有南开学校,南开校长张伯苓是足球运动的有力推动者。

   

      张伯苓早年就读于北洋水师学堂,身材魁梧、体格健硕。上学期间,他就对各种体育运动都发生了兴趣,踢足球也成为其终身的爱好之一。张伯苓爱踢足球在圈子里是闻名的,老友胡适在为张伯苓特别撰写的大传中,就提到过这位张校长经常跟学生在一起踢球的事。

   

      张伯苓不仅自己踢足球,还把足球运动提高到强种强国、塑造民族性格的高度来重视。在南开校长的身份之外,张伯苓还是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成员。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是清末民初天津足球运动推广的中心。1898年,美国足球明星、北美传教士格林来津担任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期间,开始抓足球工作。1907年,基督教青年会办起了足球训练班,每周三、六下午专门教练足球。青年会的外籍干事中有许多世界知名的体育明星,张伯苓利用这一便利条件,经常邀请这些体育强将到南开对学生进行指导。1916年,张伯苓聘请天津青年会的隆满为教练,指导学校足球一队和二队,并用幻灯演示了足球的规则,在学生中引起轰动。

   

      在天津学校足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南开学校,也培养了一些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比如南开足球队的主力后卫刘世藩。1913年出生的刘世藩,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多次作为校队主力参加校际、埠际比赛,并曾入选河北省队参加全国运动会。1935年,刘世藩作为天津中华队的队员,参加了由租界外侨体育组织举办的“爱罗鼎杯”足球赛,帮助中国队在与洋人的竞争中夺魁。

   

      张伯苓鼓励学生踢足球,但他也有一个底线,就是考试不合格不允许参加足球比赛。他反对因足球而荒废学业的行为,注重对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当时南开学校足球队有一名优秀的守门员,守门技术堪称一绝,很少有人能攻破他的十指关。因为这个球员在文化考试中有不及格的科目,张伯苓决定不让他参加1916年的足球比赛。

   

      与洋人争雄,捧起“爱罗鼎杯”

   

      1935年3月,以天津北宁队主力队员为主,吸收南开部分球员组成的中华足球队正式成立。3月17日,代表当时天津足球最高水平的“爱罗鼎杯”足球赛在英租界足球场(今新华体育场)举行。中华足球队出战,在与英国队、德国队、俄国队、意大利队、法国队和世界联合足球队的PK中,和英国队获得决赛资格。决赛那天,中外观众云集。赛场上,在观众不停的加油下,中华队奋力拼抢,最终战胜英国足球队,夺得冠军。夺冠的当晚,张伯苓在登瀛楼宴请足球健儿,激动地称此事是反驳西洋人嘲笑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做事“五分钟热度”的最好证明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1936年8月1日至16日,德国柏林召开第十一届奥运会,侯洛荀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到现场观战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代表中国参加足球赛的,有李惠堂,也有来自天津的孙思敬和张学光。中国队首场即遭遇强悍的英国队。面对这支世界足球劲旅,中国球员不甘示弱,以精湛的球技和顽强的斗志感染了现场观众。场上对阵时,英国队踢得并不轻松,最终以一球险胜中国队。中国队员离场时,许多观众起身,用掌声、善意的手势和语言给予敬意。

   

      天津《北洋画报》刊出打油诗:“输罢足球将欲行,忽闻台上好运声。会中赠予金牌奖,不及欢呼观众情。”这是天津媒体对天津本土优秀球员和来过天津的李惠堂等足球健将的盛赞,也是为中国人在国际赛场上敢于拼搏、赛出风格抒发的骄傲和自豪。

   

      (《今晚报》6.15 胡荣华)

   

近代天津足球记忆

近代天津足球记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