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实力才能赢得尊重 “中国制造”成欧洲杯最大赢家

意甲 02-22 阅读:96 评论:0

  【欧洲时报网】2016年法国欧洲杯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精彩的足球比赛之外,很多球迷也在球场上发现了中国品牌的身影:欧洲杯举办56年来首个中国赞助商海信的品牌广告,在法兰西大球场呈现在全球观众面前。其实,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走遍全球,每一次世界顶级赛事中都能发现“中国制造”的身影。而“中国制造”也逐渐从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发展到积极主动的品牌输出、海外营销,这一转变有突出的典型意义,值得肯定。

  

  尽管早在欧洲杯开赛前半年的时间,中国厂商就已卖出了700多万张旗子的订单,可欧洲杯一开始,他们的订单又如雪片般纷至沓来。(图片来源:上海观察者网)

  借助跨境电商平台 “中国制造”成绿茵场上的“常胜将军”

  “中国制造”走遍全球,在体育赛事中自然也不会缺席。据新华网报道,但实事求是地说,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在世界级大赛中的角色并不“高大上”,大多处于利益链的末端。比如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当“呜呜祖拉”吹响比赛“最强音”的时候,中国厂家看着手中赚取的几毛钱加工利润,大部分利润则落入了国外贸易商的口袋,这深深触到了“中国制造”的痛处。也就是在那一年,中国生产的足球第一次登上世界杯的舞台。

  从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普天同庆”到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荣耀桑巴”,两届比赛用球都产自中国。腾讯体育消息,相比以往巴基斯坦的手工贴皮,制造一个富有科技含量的世界杯用球,中国使用机器生产的效率要来得更高。几十道加工工序,过程复杂繁琐,技术要求严格,绝大部分生产工序都是机器完成的。而中国企业在承接了世界杯用球订单以来,完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4.77亿元,创汇3800万美元,纳税2100万。

  

  来自比利时和德国的订单最多。(图片来源:上海观察者网)

  同样,中国企业在今年的欧洲杯中也赚得盆满钵满。上海观察者网消息,随着欧洲杯开幕,各类足球周边产品的订单也接踵而至,从帽子、假发、眼镜、脸彩,到旗子、花环、喇叭、面具,只要球迷能想到的,在阿里巴巴国际站的网店中都可以找到。此外,中国商家还研发出了带有LED灯的会发光的足球,只要受到震动,足球就会发亮,受到国内外买家的好评。像这样的商家只是中国千万中小企业的缩影,欧洲杯给了中国中小企业们诠释和验证自己选择的机会。依靠勤劳与智慧的中小企业们,不仅创造出绿茵场上的“常胜将军”,也正在借助阿里巴巴等跨境电商平台的力量,让“中国制造”走到更远的地方。

  

  “2016欧洲杯最大的冷门是巴西被淘汰,最大的黑马是海信的广告。”这是最近火了的一个段子。(图片来源:中新网)

  中国企业自身实力提升 海外营销态度转变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在大型赛事中的角色有了可喜的变化。中国英利在2010年和2014年两次成为世界杯合作伙伴,赛场边大大的汉字广告牌吸睛无数;除了海信借欧洲杯“刷屏”外,不久前万达宣布成为国际足联首个中国顶级赞助商,与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等世界巨头“平起平坐”。

  这一转变,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企业自身实力的不断提升。《广州日报》消息,如今,要在顶级体育赛事中“冒个泡”,门槛其实相当高,而万达能够成为国际足联顶级赞助商,付出的是国际足联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合约,高达数亿美元。可见,能够亮相世界级赛场,本身就说明一些中国企业已具备了全球竞争的产品素质和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还得益于中国企业海外营销意识的提升。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向海外市场扩张。如果说以前的“走出去”主要是衬衫、袜子、打火机等低端工业品,那么现在的“走出去”不仅科技含量大大提升(如高铁技术、通讯设备等),更体现了中国企业主动布局海外的态度转变。比如中国英利虽一度陷入亏损,但依然肯定赞助世界杯“物超所值”:赞助当年净营收剧增七成,进入国家从9个增长为60个,在德国一次针对中国品牌的市场调查中,英利的品牌知名度仅次于联想和华为。而今年海信亮相欧洲杯,跟随电视转播走进全球220多个国家、近70亿人次收看。相信这个中国“新面孔”也已经给很多外国球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制造“走出去”有很多路径可选,借力世界级体育赛事便是其中之一。而“中国制造”从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到积极主动的品牌输出、海外营销,这一转变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值得肯定。中国企业参与赛事的方式、程度、心态等细节上的小变化,正折射出“中国制造”升级、中国企业成长的大变化。归根结底,“中国制造”提升自身形象之路,和体育比赛是一个道理——唯有靠实力说话,才能赢得更多尊重。

  (编辑:天天)

靠实力才能赢得尊重 “中国制造”成欧洲杯最大赢家

靠实力才能赢得尊重 “中国制造”成欧洲杯最大赢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